“双三元”联动办学探索德国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中国本土化之路

2013-05-22

文/刘华强
    编者按: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一翼,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华强的这篇文章,依据德国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理论,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政校企、行校企“双三元”之路的办学模式为实例,探索“双元制”中国化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,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。《光明日报》4月20日曾择要刊登了文章部分内容。本报将分两次刊登该文,敬请关注。
 
  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,正如其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推动力一样,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。德国的经济迅速腾飞的秘密武器就是德国的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。笔者认为,对职业教育的研究,以德国的先进职教观念为主要理论依据,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之路再合适不过了。
 
  一、先进职教理念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
 
  所谓德国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,企业是一元,职业学校是另一元,是指青少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,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,这是一种企业与学校配合,实践与理论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制度,目的是培训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。在德国,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是一种受到国家立法支持、由校企合作共建的一种办学制度。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,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,这一职业教育体系是德国经济长盛不衰的法宝。
 
  二战之后德国经济奇迹般地恢复和发展,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这种独特的职业教育体系。2011年,在全球经济形势低迷背景下,德国GDP逆势上扬3%,总量达25708亿欧元,人均GDP为35000余欧元。2012年第一季度,德国对欧元区的出口增长乏力,但对欧盟以外市场的出口猛增11.2%,由此推动了德国的经济增长。目前,德国每年有超过七成的18岁青年接受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,拥有职业教育证书的人在德国全部劳动力中占八成。据菲利克斯教授统计,职业教育为占德国工业总产值80%的制造业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,为德国经济崛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保障。
 
  二、“双元制”办学的中国本土化
 
  我国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、校企合作、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年,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,虽然对德国的“双元制”先进理念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,但原封不动地在中国的职业教育实践中施行德国“双元制”,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。诸如政府政策主导不力,校企合作法律缺失,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热情不高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。为解决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,探索出符合中国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,珠海城职院在全国率先提出了“政校企”、“行校企”双三元办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(以下此模式简称为“双三元”),以此破解“双元制”在中国遇到的瓶颈,将其先进性融入中国,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化职业教育模式。
 
  (一)“双三元”办学模式的中国特色
 
  “双三元”是指“政校企”、“行校企”协同融合的办学模式。即以政府为主导、以学校为主体、以企业为支撑的“政校企”三元合作,与以行业为指导、以学校为主体、以企业为支撑的“行校企”三元合作。
 
  “政校企”的紧密合作,旨在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,促进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,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规划当中,促使职业教育的规模、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;“政校企”要解决在政府主导下,确定办学定位、政策导向、办什么样高职的问题。
 
  “行校企”的紧密合作,旨在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指导作用,推动企业为职业教育提供不可或缺的实训平台、实践教学、师资力量以及产学研项目的支撑。
 
  通过“政校企”、“行校企”协同融合,旨在提升学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,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,培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。
 
  珠海城职院正是借鉴德国的“双元制”职教模式,开创了政校企、行校企“双三元”联动的办学模式,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,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新路子。
 
  (二)“双三元”中政府、行业、企业、学校的作用与职责
 
  结合中国国情考虑,在借鉴德国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理论时,应引入“政府”和“行业”两个元素。
 
  1、政府。只有通过政府的决策、牵头与规划,才能促成企业与院校的联姻,从而形成第一个“三元”互动模式,——政府、学校、企业的三方互动。
 
  (1)通过政府对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的发展进行统筹协调,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破解难题,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,为社会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。
 
  (2)通过政府制定优惠政策,鼓励行业、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,搭建由政府牵头,行业、企业、学校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,形成多方参与、共同建设、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,对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及应届毕业生的行业、企业,在经费、税收、信贷等方面给予合理的优惠政策。
 
  2、行业、企业。行业协会在对产业发展的引领、组织与协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,而高职院校正是对接地方产业的发展而确定发展方向的,因此,行业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。由此形成第二个“三元”互动模式——行业、学校、企业的三方互动。
 
  (1)行业、企业成为高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,发挥行业、企业在高职专业设置中的指导作用,有利于学校围绕地方产业发展,满足行业、企业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,并能够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。
 
  (2)行业、企业参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,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、企业岗位对接,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。
 
  (3)鼓励行业、企业提供设备、技术和师资,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,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,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。
 
  3、学校。积极谋求政府、行业、企业支持,共同促进地方经济建设。
 
  (1)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,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。
 
  (2)改革人事管理制度,建立和完善教师评价与激励制度,造就结构合理、能力突出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团队。
 
  (3)立足教学科研和对外服务,建设校内实践场所,保证设备与技术的应用性、先进性和适度的超前性。
 
  (三)“双三元”办学模式制度设计
 
  1、建立珠海市校企合作协调委员会,构建“双三元”宏观合作平台。由珠海市政府牵头,分管副市长任主任,教育、经贸、人保、财政等部门联合职业院校、行业协会、骨干企业等统筹校企合作,设立校企合作基金,制定和落实支持校企合作政策、法规及实施细则,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。构建“政府、学校、行业、企业”开放式、立体化政校企合作办学组织架构。
 
  2、构建珠海市校企合作协调委员会领导下的基于“双三元”办学理事会组织结构。本着自愿参加、平等互利、权责相应、双向互动、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,建立以下机制:
 
  (1)专业规划建设协调机制。成立由政府、行业、企业、高职院校代表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,指导高职院校的专业规划与建设,协同人才培养,协调政校企、行校企合作。
 
  (2)教育资源优化协调机制。通过政校企、行校企深度合作,促使政府了解和掌握教育现状和需求,规划教育发展战略,以协同创新项目获取政府教育专项经费,争取行业、企业的办学资助。
 
  (3)人才交流机制。学校向政府、行业、企业派出优秀教师挂职,即可获取实际工作经验,又可协助挂职单位开展技术和管理工作;政府、行业、企业向学校派出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开展教学,弥补学校教师实践经验的欠缺。
 
  (4)产学研合作机制。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,获取政府对学校实验平台建设的支持,与行业联盟、企业广泛建立起实习实践基地,提升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、对企业经营的服务能力。
 
  (5)协同创新机制。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、面向行业、企业,开展“人才、资本、信息、技术”等创新要素的深度合作。
 
  (6)培训认证协同机制。通过与政府技能鉴定中心、培训中心合作,学校提供场地、设施、设备和技术人才,协助政府开展专业技能认定;通过项目合作,为政府、行业、企业、公民提供各式培训及义务教育。
 
   (作者系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)